签订劳动合同须防隐性陷阱
用盖章代替签字用“阴阳合同”“不定时制”逃避法律风险
来源: 中工网
在《劳动合同法》促进了用工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,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也逐渐产生许多误区,这些误区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法律风险,直接损害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。结合近期以来的有关案例,法院特别提醒劳动者和用人单位,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留意细节,规避落入“隐性陷阱”。“盖章”不等于“签字”案例回顾
孙某、李某在A公司工作一年后向法院起诉,要求A公司支付其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。A公司称,已与孙某、李某二人签订了劳动合同,并向法院提交了两份劳动合同书,但是,合同上仅有孙某、李某的个人印章(未备案)。孙某、李某二人均否认该签章的真实性,要求进行鉴定。
风险提示:
为督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,《劳动合同法》规定,未签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须支付二倍工资。A公司如果无法证明该二份合同系孙某、李某签署,将承担败诉的后果。
法官指出,用人单位应该确保所签合同为双方真实意思表示,可采取现场签订等方式,同时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请鉴证。因工作需要向劳动者刻制手章的,应当在有关部门登记备案,并在发放时做好签字确认,避免今后产生不必要的纠纷。
“阴阳合同”引纠纷案例回顾
出于避税等因素的考虑,刘某与B公司在劳动合同上写明,月工资为1200元,但刘某实际领取的月工资为5000元,其中1200元通过银行发放,剩余3800元现金发放。合同到期后,B公司要求以月实际工资1200元的标准“继续履行合同”,刘某不同意续签劳动合同,遂产生纠纷。
风险提示:
工资数额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待遇,以及在解除劳动关系时能够获得的补偿。本案中,刘某如果无法提供另外3800元收入的证据,则只能按照1200元的工资标准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,并且双方一旦解除劳动关系,刘某无法拿到足额的经济补偿金。
法官指出,如果劳动者已经不慎签订了“阴阳合同”,则应利用录音笔、手机等方式收集证明实际工资的证据,并争取与用人单位协商变更合同条款。
“不定时制”隐性侵权
案例回顾:
张某为C公司办公室文员,双方在劳动合同上约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,月工资为6000元,但C公司仅按照**低标准为张某缴纳社会保险。
张某发生工伤后,被社保部门告知,仅能享受**低标准的工伤保险待遇。
风险提示:
不定时工作制经过劳动行政部门审批,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不能受固定时数限制。双方约定不定时工作制后,张某可能无法享受足额社会保险、正常休假及加班工资。
如果用人单位未足额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,则劳动者可能承受实际工资与缴费基数之间的差额损失。
法官指出,如劳动者的工作岗位不适用实行非标准工时制,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,以享受标准工时制劳动合同的相应待遇。
(苏银华靳毅)
- 上一篇:延迟退休动了谁的利益?
- 下一篇:意外工伤用人单位拒赔 律师援助终获赔偿